查看原文
其他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孟庆涛: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孟庆涛 中国教科院 2023-06-07


集体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道德滋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这个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 自我与他人 、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以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为己任 , 不断增强集体意识 、丰富集体情感、促进集体参与, 在集体中健全人格、 发展个性 , 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集体主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理念 , 因此,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坚定教育正确政治方向 ,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自觉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 

1.2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集体主义是蕴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深层价值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 ,是引导全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因此 ,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和睦相处 ,发展个性 , 营造和谐、民主的集体氛围 ,构建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 ,做到诚实守信 ,与人为善, 自觉为集体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1.3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积淀了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丰富文化遗产 。“ 以和为贵” “ 亲仁善邻” 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优秀传统 , “ 各美其美 ,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 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胸襟气度和发展理念 。所有这些道德观念,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集 体主义在原则上都是一致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有助于促进学生了解 、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历史使命感 ,提升文化自信, 丰富集体情感,促进集体主义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 

1.4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是及时把握时代新机遇 、 主动应对新挑战的现实选择 

当今世界 , 全球化、信息化为集体主义教育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把“ 社会参与” 列为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等关系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集体主义教育的重点,正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 国家的关系,提升责任担当意识 。然而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当前部分学生出现集体观念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 ,甚至不惜以损害集体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利益。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充分彰显集体和集体主义的价值。


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无论从道德原则的角度还是从价值观念的角度 ,集体主义教育都很难简单、 直接地加以实施 , 而集体主义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层次性特征 , 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复杂性 、艰巨性 。这些特点决定了集体主义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从多个维度来培养 。近年来 , 各地不断强化集体主义教育路径探索 , 着力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新人 。例如 , 杭州市下城区以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为抓手 , 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 、 科研与实践并进,努力实现 “ 愿景归合、集体共治、 多元协商” 的集体主义教育目标 。下城区教育局以科研 引领集体主义教育实施 ;整合名师、 学者、 专家、 家长资源 , 依托大数 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区域性家校资讯平台 , 搭建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第三课堂 ;在班集体建设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 创新集体组织形式 , 开展主题系列活动 , 改进督导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以实践创新推动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 , 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 ,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路径探索 , 是促进集体主义教育落地落实的关键环节 。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 应重点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 

2.1 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我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本身就是理想信念的一部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 需从以下两点入手 。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 经济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 在全社会统一实行公有制的时机还未到来,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 ,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加之信息化、全球化、 逆全球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集体主义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然而理想信念之所以崇高 , 就在于它是在对现实的扬弃中实现对现实本身的完善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伟大, 就在于它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如果从这一科学论断出发 ,就会发现当前的现实不但不会消解我们的集体主义理想信念, 反而会使其重要性 、必要性更加凸显。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教育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纷繁芜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 ,认识到现实集体的不完善性和集体主义的阶段性,认识到从现实集体到真实集体是一个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共产主义的长期发展过程 ,认识到只有坚持集体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行稳致远,一步步接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二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等关系复杂多样且变化迅速, 当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竞争原则和利益最大化原则,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使他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学习 、生活和交往,更加重视个人理想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他们对短期目标的追求, 甚至把个人理想简单化为单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 导致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 , 贬损了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从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学生追求个人理想是完全正当的, 保障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是社会主义集体的终极价值追求 , 也是其保持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 。但关键是个人发展不可能离开集体, 并且在社会主义中国, 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 。因此 ,理想信念中的集体主义教育 ,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具体实际的基础上 , 引导他们既坚守自身的理想和价值, 又坚定集体主义理想信念 , 承担起时代新人的使命与担当 , 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 。 

2.2 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集体主义指向的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实质上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 爱国主义内涵着个人与国家命运与共的辩证关系:一方面, 国家是以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为纽带的关系性存在 , 国家的发展源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的奉献和发展 ;另一方面 , 现实的个人是身处社会关系之中的公共性存在, 其生存生活发展的空间与社会性质和国家制度密切相关。正是由于个人与国家命运与共的深刻关联,才使得人们对国家疆域、主权 、前途以及同胞始终负有责任与使命。基于此,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集体主义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了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团结互助、相互依存的历史和现状,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 民族观 、 国家观和文化观 , 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 在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中树立远大志向 , 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内容 , 即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本质要求和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为此 , 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 中国共产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才找到的正确道路,培养对党、 国家、社会主义的自觉认同,进而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服务国家、 奉献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使命担当。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发展立足中国、 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既立足本民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尊严 , 又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理性对待国际交往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以海纳百川的雅量和兼容并蓄的胸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 结合社会公德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 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 , 与集体主义道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会公德教育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 。有学者把社会公德划分为消极性社会公德和积极性社会公德 。消极性社会公德是指一种“ 有所守” 的公德行为 , 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等 , 它要求人们不因自己的利益或方便而伤害他人与社会 ;积极性社会公德是一种“ 有所为” 的公德行为,如志愿服务 、 见义勇为等 。新时代集体主义注重人的共性发展,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层次性特征 。社会公德教育所对应的就是共性发展;社会公德的消极、积极之分 , 则与 集体主义道德的阶段性 、层次性相呼应 :消极性社会公德是一种底线性的道德要求,而积极性社会公德由于包含着奉献 、牺牲等高尚的道德境界 ,对个体的道德层次要求较高 。社会公德的这种分类,对于准确把握其教育规律,明确教育的优先内容具有启发意义。结合社会公德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 就是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 、 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主动参与公共事务, 不断增强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 

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校和班级公共生活,是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公德必须依托公共领域、通过公共生活来培养, 集体主义道德只有依托真实的集体才能产生。学校和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因此 , 应当把学校和班级生活建构成公共生活, 使其成为社会公德的实验场,让学校和班集体的建设过程成为真实集体的构建过程。学校和教师应帮 助学生明 确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边界,形成公共领域的观念和意识,在学校和班级公共生活空间遵守公共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物,理性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损害公共利益以及其他成员的权益。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公共生活 ,通过协商与对话 , 引导学生以平等、 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以民主治理 、 民主决策的方式追求公共利益, 培养公正 、宽容、友善、合作等公德品质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和班级规则制定、公共事务治理等 , 在打造真实集体的过程中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更好地理解民主法治社会 , 担负起捍卫公共权益的主体责任 , 自觉抵制校园欺凌、 网络暴力等反公德行为 。 

      2.4 结合生态文明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 , 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为“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 我们应当看到, 自然界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物质和能量基础 , 自然规律仍然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生存 、活动和发展 , 自然资源仍然是人类不可或缺而又极为有限的珍贵资源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理念, 重视生态和自然的价值和意义。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 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一是引导学生深人领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从中体验和感悟集体主义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终极理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社会主义的终极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这与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终极理想高度契合 。这些理想的实现 , 显然要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非个人的自我奋斗 。 

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从中培育集体主义价值观。首先 , 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环节, 在培养环保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 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 ,明白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系统性修复需要人们从集体利益出发,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其次 ,把生态文明教育从公共领域延伸到私人领域, 渗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培养勤俭节约、低碳环保 、绿色消费等健康、 自律的生活方式 ,主动承担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过充满环保意识的绿色生活 。再次 ,把生态文明教育的视野拓展到全球领域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 而且关乎全球生态安全。无论是生态危机的处理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 都离不开世界人民的通力合作。在这里, 生态文明教育超越了地域、 国界, 达到了事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与此相适应,我们培养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应当具备全球视野,能够秉持开放包容、 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与自然界对话和交往,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彰显集体主义的价值 。 



来源|《中国特殊教育》2020年第12月

作者|孟庆涛(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


往期回顾






新书速递|我院精品力作《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事日志》出版教科动态|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聚焦职教|聂伟:论本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知识基础和实现路径聚焦职教|刘妍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10年——成就、价值与展望新思想指引新征程|刘巧利: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历程探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